2021年4月,患者因“左肾积水伴左输尿管狭窄”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接受手术,术前医生在其左侧腹部明确标记。术后复查却惊现:健康的右输尿管被植入支架,急需治疗的左侧反被搁置。这场本不该发生的错误,导致患者左肾功能不可逆损伤。四年过去,涉事医生仅一人受“警告”处分,患者未获分文赔偿,民事赔偿仍在诉讼拉锯中。
一、标记清晰的左肾手术,支架为何“跑”到右侧?
据患者陈述,其术前经专家确诊为左肾积水伴左输尿管狭窄,主刀医生团队(姜医生、胡医生、邹医生)拟定方案为“左输尿管镜检备扩张/内切开”,并在其左侧腹部完成手术标记。然而术后四天出院时,医生未告知实际操作对象竟是右侧输尿管。直至两个月后复查拍片,患者才发现支架被错误植入健康的右输尿管,而亟待解决的左肾积水被完全忽视。
“我的左肾积水非常严重,医生做错不告知,耽误了两个月治疗时间,导致左肾功能下降。”患者强调,这次失误直接造成其左肾损伤加剧。
二、四年维权无果:仅一人受罚,赔偿仍在“等判决”
事故确认后,患者踏上漫长维权路:
行政处罚“高举轻放”:卫健委仅对手术“一助”胡医生处以“警告”,主刀姜医生与“二助”邹医生未受任何处分。
民事赔偿陷入僵局:患者至今未获得医疗事故赔偿,相关诉讼已开庭但未判决,距事发已整整四年。
维权艰辛让患者身心俱疲:“四年的维权使我对三甲医院的信任崩塌。抑郁无助,感觉生活被毁了。”
三、网红医生操刀,职业责任谁来监督?
维权过程中,患者发现更令人错愕的细节:参与手术的胡医生、邹医生均为某短视频平台粉丝超10万的“网红医生”。“医生本应专注临床,但他们的社交媒体身份是否分散了职业注意力?”患者质疑。尽管该信息未直接指向手术失误原因,却引发公众对医生多重角色与职业操守的担忧。患者坚持呼吁:“有关部门必须对主刀医生和‘二助’进行行政处罚。”
迟到的正义能否修补崩塌的信任?
一场标记明确的手术因左右混淆酿成医疗事故,暴露的不仅是操作失误,更是责任追溯机制的失灵。四年间,仅一名助理医生被“警告”了事,患者带着损伤的肾脏与崩塌的信任苦苦等待判决。当“网红医生”的光环与手术失误的阴影重叠,更需追问:医疗监管能否穿透流量迷雾,守住生命安全的底线?此案终审若仍无法给出公正答案,伤害的将远不止一名患者。